2008年9月9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珍爱生命教育探路前行
刘丹 仇逸

  开学第二天,13岁的小伟(化名)从自家6楼窗台跳下,终止了自己如花的生命。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再次引起社会各方关注和思考。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不少专家表示,对青少年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并在教育有效性上做文章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自杀悲剧
  小伟是上海某中学的初一学生,他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天早上7时许,先行下楼的父亲推出助动车,准备送小伟上学,但一声闷响打破了全家的宁静——小伟从自家6楼窗台跳下,不省人事。由于小伟的头部和内脏受伤严重,经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据小区邻居透露,小伟很可能与其母亲发生过争执,原因是来自家长的学习压力。
  校长表示,小伟在校稍显内向,但学习成绩不错,“看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更加衔接到位,家长的教育应更多与孩子的发展相适应”。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亚松主任医师表示: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还不成熟,容易采取单一、模仿的应对方式,反应出孩子的应对能力存在问题,不能正确处理负面情绪。
  上海市教委青少年保护办公室主任杨永明表示,针对最近出现的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上海市教委正在草拟的防灾方案中紧急增加一条“珍爱生命教育”,对全市150万中小学生进行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错位教育
  “在各方重压下,如果没有较强的抗逆力和正确的生命观,青少年一旦遭遇不愉快事件,非常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叶斌教授说。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虽然教育部门已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核心思想还是“育分不育人”,在分数重压下,孩子慢慢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于漪说,如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存在“错位”,一味地强调分数,忽视了人的培养。譬如,家庭教育原本应主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做人的道德,而当下,大部分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为孩子请家教,家长和老师唯一的目标是分数,对孩子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知之甚少。

  关爱生命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杀问题研究专家单怀海医师感叹,业界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自杀问题已有多年,但大多停留在研究和理论层面上,学校的生命教育相对薄弱。不少专家表示,对青少年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并在教育有效性上做文章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增强避险自救意识,教育部日前向全国的中小学校发出通知,要求组织学生和家长收看9月1日央视播出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节目。几年前,上海市科教党委颁布了生命教育纲要,将生命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并采取分层次渐进式的教育方式,促使青少年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青少年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命教育呢?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卢勤感叹她曾参加的一个电视节目,主人公是一位9岁的孩子,因为和老师发生矛盾在外流浪三年。主持人问小孩:“这三年中你最想谁?”孩子的回答是“母亲”。
  因为有一件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家里的猫产崽,妈妈要她帮忙把小猫拽出来,看着难产的猫,妈妈很有感触地说了一句:“当初妈妈生你时也这么难!”说完这句话,小孩和母亲都哭了。
  “这样的生命教育往往比课堂上教的理论知识更具震撼力,但是很遗憾,类似的生命教育对孩子来说是缺失的。”卢勤说。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中学曾在一次校会上播出了一个学生在征得产妇同意的前提下自拍自编的DV短片——《懂你,母亲》。短片用镜头记录了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的全过程。片子带给同学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巨大的心灵震撼,他们通过电视画面,了解了母亲生育的艰难,懂得了生命的不易。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表示,生命教育属于感悟性教育,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远非一堂课的说教就能涵盖,生命教育应该包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一方面,要让学生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每一个教师、家长的意识里都必须尊重生命、尊重人性,不同学科的教育内容中必须尊重生命与人性;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可利用各种时机,如海啸、地震等灾难,举办有意义的主题活动,进行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的即时感悟性教育,让青少年感悟生命的珍贵和不可逆,让生命教育真正“入心”。
  据新华社